this book sounds fascinating.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on malaysian literature in malay and the unique literary history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malaysia. the double entendre in the literary-archaic use of 伊 in the title. i like the idea of the comparable developmental timing but separat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malay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region. yenching library wouldn't get it for ages (it's not even on order now.) could someone at home tell me if it's in the shops yet?

Lianhe Zaobao 副刊 2006-02-16

游以飘

我族当中论述他者: 《伊的故事:马来新文学研究》

  社会学和人类学将非我族类笼统而集体地称为他者,而又对他者的运作体系充满了兴趣和猎奇的心态,使用各种方法和理论,对他者进行深入窥探与详细分析,企图理解他者共同体的组织结构、他者对天文地理的观感、对生命与死亡的认知、其生活上的风俗习惯、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划分,以及文化艺术的生产与体现等诸多命题。在马来西亚的语境底下,虽然种族之间大多时候都相安共处,但我族与他者之间仍然在许多领域、范畴里存有或明显或隐约的泾渭之别。马来西亚各语文创作的文学,以及分别所形成的不同文学环境与机制,尤其如此。可以说,马来西亚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复系统还未出现,因为各语文文学壁垒分明,彼此之间尚需作出进一步的实质交流,以便达至有机的互动关系。

在国境之内各语文文学没有互相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华裔学者和作家庄华兴于2005年交由有人出版《伊的故事》文集一书,取名可见作者的别具用心。本书收集了作者十年以来的文学评论、译作和访问稿,总数为21篇的文章皆以中文书写,所面对的读者群当然就是受中文教育的马来西亚国民,甚至还包括广大世界里的其他中文阅读群体,书中研究的对象却是中文世界里单语者所知无多的马来文学。中文世界和马来文学因为有距离、隔阂的存在,所以也就有他者的概念形成,有探究的想望。本书的作用是为中文读者打开一扇窗户,以便能够观看马来西亚的马来新文学风景,了解它的文学故事是如何诉说。作者的企图,是值得嘉许的。而作者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书值得荐举与称许之处,是作者庄华兴在打开马来文学窗户方面的努力,达到一定成功程度的推介性与资讯性,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作了相关的分析。书中文章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作者的铺陈与描绘当中,读者可以清楚知道马来新文学的发展脉络。这包括马来新文学起源的论争、民族主义在马来作家与文学作品当中的体现、左翼文学的发展与阻碍、国家论述与文学创作的纠葛、女性作家的作品与文风、马来文学的建制化及其典律的建构、华族与印族作家创作马来文学所遭遇到的问题。有些篇章有关马来文学的某些论争,有些碰触文学潮流与主义,有些则专注于马来文学作家个人和团体。从本书各篇文章所组成的论述当中,读者可以知悉马来新文学的起源与发展、马来文学作家的美感追求、社会关怀及国家想象。作者所做的有关文献调查和文本研读可以说是广泛而全面的,马来新文学曾经出现过的重要潮流与争议,以及马来文坛上发挥过影响力的作家应当无一挂漏,都尽入本书。在多篇文章当中,作者勾勒马来文学功力之清晰透彻、论述脉络之井然有序,尤在一般马来评论家之上。

本书收录3篇译作和2篇(华族作家林天英、印族作家邬铁耶)的采访稿,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这些文章有的曾经在报章上发表,有其当初刊载的意义。然而,站在本书整体性的角度来考虑,这5篇在众多篇章当中穿插的安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两种做法,可以建议作者参考。其一是将这5篇集中一起,放置在后头作为附录总汇集。否则,其二是删减这5篇,将它们存目在参考文献里头,而把5篇的要点整合在书里其他的评述文章当中。其实,书中某些地方已经容纳、引用了这5篇译作和访问稿的论点,作者应该可以进一步整合论点并加以发挥和阐述。

在中文世界里论述马来文学,打开窗户的作者让我们知道:在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马来作家和华人作家所各别经营的新文学当中的文学潮流、主义和思想意识很多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只是在各自的轨道上行驶,似乎没有多少交汇之处。作者在书中某些地方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谈到华族马来文作家杨谦处理历史题材与文学创作的方法,作者抛出这样的悬念:“作者如何想象历史?如何处理有关课题?文本的潜在意识与当下的政治情境/国家意识形态有何联系?”(页64)。另外,论及马来文学的建制化的时候,作者反思:“马来文学的政治抵抗在独立前后臻达巅峰,形成非常突出的政治抵抗文学 (Sastera Protes)。这和同时期马华现实主义所滋滋乐道的爱国主义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也预示了马华现实主义文学的式微。”(页167)。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书中的闪亮点。基于本书架构集中探讨马来新文学,这些问题与见解也只能点到为止,而应当另著专书深入讨论,进行马来文学和马华文学的比较研究。因为窗户之后,必须要有镜子。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的研究能够作为一面镜子,将不同文化互为对照,使得我族当中的他者论述能够进入另一层次的企图与意义,使得两个族群能够更加了解彼此,而在往后的国家建构里我族与他者的界限更加模糊,或者两者在多元的架构里并存而互重。庄华兴在这本诚意十足的著作里已经显示他观照马来文学的能力、比较马来文学与马华文学的潜能。我们期待他,以及其他像他这样的学者,能够在比较研究方面更迈进一步,交出更多的精彩著作。